随着中国消费者习惯和市场格局的改变,中国乳制品企业近年来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型升级。除了不断开拓新的品类之外,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扩大国际合作。

虽然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仍低于亚洲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中国乳制品产量为239万吨,同比增长6.6%。但由于资源等因素限制,我国乳制品很难做到自给自足,进口量仍然可观。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中国乳品进口量为31万吨,同比增长9.1%【1】。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如何快速提升产能,完成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对于中国乳制品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毕竟,要满足消费者期待,实现行业转型,本质上,是企业管理的变革、团队的再造和专业人才的不断培育。 

本期领英专访,我们邀请到蒙牛集团副总裁、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张朝旭先生,分享他们在转型过程中实践的人才战略与举措。

 

让“牛人”绽放

2019年,蒙牛乳业实现全年总营收790.3亿元,同比增长14.6%;净利润41.05亿元,同比增长34.9%。

自2016年总裁卢敏放先生接棒蒙牛后,通过大刀阔斧的组织变革,快速提振了公司业绩,真正让蒙牛再次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2020年,蒙牛又为自己定下了五年“再造一个蒙牛”的更高战略目标,并聚焦在五个方向:

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消费者至爱”的蒙牛;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数智化”蒙牛;将成功经验复制到不同国家,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蒙牛;升级企业文化,成为“拥有强大文化基因”的蒙牛;坚守家国情怀,成为“更有责任感”的蒙牛。

当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访谈中,张朝旭也从“选、用、育、留”等多方面,清晰地勾勒出蒙牛在新阶段的人才发展策略:

1)将价值观传导与员工考评相结合

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除了拥有好的产品外,更要有支撑其传承的企业文化,这一点,也是保证蒙牛4万多名员工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基础。

为此,公司围绕企业文化的落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将对价值观的评价纳入到员工业绩考核、重点人才评价、内部选拔及外部招聘的过程中去。

2)加速数字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首先,蒙牛重构了营销职类的胜任力模型,将“数字化能力”加入到能力评价体系中。另外,公司也在持续打造与数字化能力相关的培训体系。

例如,除了将“数字化营销”能力定为市场品牌人员七大核心能力外,蒙牛也在营销学院中专门开办了数字化营销课程。课程推出后,意外地引起了轰动,这也说明,数字化不但是企业要求建立的技能,也成为了员工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3)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再造一个蒙牛”五年战略的提出,要求蒙牛在一条新的快车道上不断向前,这就对人才的持续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蒙牛的“蓝海项目”,是其培养后备力量的“摇篮”——通过人才盘点,建立起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高潜力优秀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方案,为公司持续输送管理人才。

2021年,为了配合新的发展战略,蒙牛将全面升级“蓝海项目”,加入数智化等一系列最前沿的内容,并通过“训战结合”的方式,将相关学员委派到集团数智化转型项目的各个子科目上,让他们有机会深度参与公司数智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从而快速获得公司所需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能力。

4) 加大应届生招聘力度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业态的出现,单纯依靠内部培养,很难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对数字化人才的渴求,也让市场上成熟且优秀的人才成为被争抢的对象。

对此,张朝旭谈到:

“结合蒙牛未来3-5年的业务需要来看,如果只是一味坐等内部人才转型或有限的外部人才引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制定了专门针对应届大学生招聘的蒙牛‘未来星’项目。我们希望为高潜力年轻人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能保证企业未来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持续供给。”

好的人才策略,不只是立足于当下的人才需求,更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5) 制定灵活的晋升和转岗机制

一是打破了以往逐年、逐级晋升的管理限制。只要足够优秀,就有机会被破格晋升、跨级晋升。

二是打通了人才流转的障碍。通过内部轮岗等机制,帮助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总部职能部门之间、事业部内部团队之间的人才流动和配置。

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指出,将企业的价值观、家国情怀融入公司的管理体制、人才策略及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将三千米高度的信念、理想与企业中每天发生的事情相结合,需要的是企业的大格局、长远的眼光以及扎扎实实的做事风格。这些硬核且充满活力的企业形象,是我们民族企业成长的真实写照。

 

 

好的雇主品牌,是由内而外的表达

在领英发布的《雇主品牌指南》中,参与调查的企业招聘负责人中,有80%都认为,好的雇主品牌对于吸引优秀人才有显著影响,能吸引到的合格申请者数量多出50%。

 

 

但如何将雇主品牌内化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将无形的雇主品牌转化为员工的切实感受,是摆在所有企业负责人和HR面前的问题。

谈到这一点,张朝旭也分享了蒙牛对于雇主品牌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理解:

1) 关注员工的“钱和途”

想要做好员工关怀,首先要关注员工最直接、最本真的需求,也就是“钱和途”。员工在努力工作后,是否获得了好的待遇、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对此,除了为员工提供好的发展机会外,蒙牛也实实在在地努力提升员工的收入和福利。在过去4年,蒙牛员工的整体收入平均提高了54%,员工享受的各项福利已达到28项,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中。

2)通过细节体现员工关怀

人力资源工作,既要结合企业整体的宏观战略、关注“高大上”的方面,也不能忽视细节。尤其对于员工来说,日常的点滴,才是感受企业关怀和温度的最直接方式。

比如,在疫情初期,为保证员工安全,公司马上调动了近3000万资金,从海外采购大量口罩和防疫物资分发给员工。面对猪肉价格暴涨的情况,公司又立即决定每天为工厂员工增加两元伙食费,以保证员工有更好的体力和精力。同时,公司也在第一时间购买了疫情险,在特殊时期为员工提供全面的保障。

这些行动,虽是小事,但却可以使每个员工受益。这既是蒙牛作为一家大企业在特殊时期的责任和担当,也是雇主品牌的最好诠释。

领英《2021未来招聘趋势报告》也指出,经历过疫情洗礼,雇主品牌吸引力变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须通过多种方式关爱员工,打造包容、多元、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和智能协同的工作环境。而良好的雇主品牌可以重塑内部员工体验、保持凝聚力、 提升敬业度, 并助力企业精准吸引优质人才。

3)用创新机制激发创业精神

除了关注员工当下的收益和感受,蒙牛也在通过创新的激励机制,让更多员工成为真正的主人翁。

2018年起,公司就通过在一些独立核算的经营单元内尝试“量子经营”的模式,鼓励自成长、自驱动,实现公司与员工的收益共享。

与此同时,蒙牛也在去年推出了合伙制及虚拟持股计划,让不同层级、不同业务方向的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来,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勾画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企业内的“生意模式”,真正激发创业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提供的线上、线下培训和学习小组,能够帮助员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获得持续精进和提升。

除了以上措施外,蒙牛也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管理制度,并通过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将公司战略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都设立了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从而做到考核、晋升的公平公开公正。

统计显示,蒙牛员工、尤其是经理级别以上的员工的离职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努力为员工营造的包容、积极的工作氛围,不但留住了人才,也让更多蒙牛人成为了公司招聘的“活广告牌”。

在蒙牛看来,这些,是雇主品牌的最好体现。

作为一家拥有超过4万名员工的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张朝旭谈到:

“每当人力资源部门要推行新政策、新项目时,我们都会反问自己:这件事是否真的能‘让牛人绽放’?只有符合这个条件,才是人力资源部应该去做的事。”

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指出,真正的雇主品牌建设,不是商业化的对外宣传和广告,而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表达,是通过企业真正为员工做事来树立的。尤其对于蒙牛这样上下游链条很长、员工众多的企业,如何调动和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激情,是一门艺术。

 

 

面对不确定性,随变而变

2020年,突然到来的疫情,给身处消费品行业的蒙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面对4万名员工、市场上的广大消费者、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有太多的困难摆在蒙牛面前。

对此,蒙牛快速组建了疫情应对小组,在很短时间内解决了远程办公、原奶和成品物资运输通道受阻等问题。国内除湖北省外的所有50多个工厂都及时恢复了生产,保证了市场的及时供应,也保障了上游奶农的切身利益。2020年,蒙牛的业绩不但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还实现了超越行业水平的增长。

要做到这一切,除了高效的执行力外,更需要在不确定性面前的快速适应能力。而这,也正是在当下,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张朝旭指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我们既要是高效的执行者,也要是主动思考和独立担当的能手。在VUCA时代,任何技能都会被快速复制,唯有快速应变、随变而变的能力,才是企业和个人最强的竞争力。

这也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所指出的:当我们迷恋秩序和稳定时,得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秩序,唯有勇敢地拥抱随机性,增强反脆弱能力,才能真正拥有秩序,应对未知。

蒙牛21年的发展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1】《2020年1-11月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分析:累计产量突破2500万吨》,来自前瞻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