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扬帆出海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不论在海外自建企业,还是海外并购,管理的规模和复杂度都在不断提升。

商务部数据显示,至2019年末,我国境外企业员工总数为374.4 万人,比2017年增加10%,其中60.5%为外方员工。

领英与中国贸易报社中贸国际智库平台今年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人才发展白皮书显示,参加调研的企业中,88%有海外用人需求,其中34%的受访企业表示,未来海外人才需求很大。

点击下图,下载《中国企业海外人才发展白皮书》

 

当中国企业转身扮演跨国企业“总部”的角色时,必然遇到外企在全球化过程中相似的痛点,职业经理人们在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此次,领英中国特别参访了山鹰国际——拥有成功出海经验的中国造纸及包装行业领军企业,并与山鹰国际CHO谭瑾Iris Tan(以下简称“Iris”)进行了深度访谈。

 

中国企业出海: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2020年10月22日,山鹰国际旗下的北欧纸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Nasdaq OMX交易所上市,成为首个拥有中国控股股东的瑞典IPO。

深耕造纸及包装行业几十年,山鹰国际不但在产业链一体化、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瞩目成绩,也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整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关于山鹰国际全球化的成功之道,Iris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清晰一致的发展战略、求同存异的管理逻辑和组织与人才的能力保障,是民企从“走出去”实现“走进去”的关键。

1) 谋定后动,战略先行

在全球化浪潮和国家“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企业谋定自身的“走出去”战略,是制胜的基础。Iris提到,“我们也曾在市场上看到一些企业出海的失败案例,过程中有些企业关注迅速做大做强,可能在不具备充分能力的前提下贸然进入海外市场。”

“是否厘清了公司未来发展在海外市场的契机?”

“是否有专业能力评估投资领域的适配性?”

“是否具备潜在风险的管控能力?”

只有审时度势,反复自我拷问,企业全球化之路才可能行稳致远。而在海外并购整合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交易逻辑和并购后的企业管控模式,山鹰国际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被并购企业的管理成熟度进行全面考量。

在收购北欧纸业前,山鹰国际通过全面的尽调和审查流程,了解到该公司拥有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因此,为了充分尊重北欧纸业的经营自主权、保留竞争优势,山鹰决定对北欧纸业采取董事会管理模式,并最大限度将管理团队本地化。

在工业发展充满机遇但制造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泰国,山鹰国际则派驻了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到被并购企业中,搭建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国内成功经营模式的输出,实现全方位整合。

2) 开放信任,求同存异

对于跨国企业都会面临的中外经营理念差异和文化融合,Iris体会深切。作为一名典型的外企成长起来、转型到民企发展的职业经理人,她结合两种经验,与领英分享——充分信任和授权,不断沟通达成共识,通过数字化运营强化信任,是跨国企业面对巨大的管理复杂度,化繁为简的良方。

伴随着公司业务发展,组织边界的拓展和人才多元化的背景给沟通带来了有形无形的困难,这背后隐藏的实质是信任的危机。山鹰国际践行着让专业人才、让最熟悉市场和客户的人才做判断。一线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和行动,不会因繁杂的审批错过转瞬即逝的机遇,同时能在授权中提升自主经营的意识和决策质量。

对于海外并购企业,山鹰国际在尽调的过程中就高度重视双方管理团队人员对彼此诉求的认知。在整合的初期,会就协作方式、决策流程、重要报送信息等进行反复沟通确认,以避免误解产生。同时,通过全球统一的协同办公系统确保信息认知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并建立起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计划,持续沟通来促进理解。建立在理解之上更好的协同,才能确保公司意志的执行。

3) 让组织和人才驱动业务成功

作为HR从业者,Iris最深的感触是,企业需要持续培养和提升组织能力,持续打造全球人才供应链,以组织和人才驱动业务成功,使公司基业长青。

以海外并购整合为例,公司要有能力制定清晰的海外并购战略和明确的并购标准,确定重点海外市场、细分行业和交易方式,不断优化标的企业的筛选流程,建立投资并购与投后整合的知识库等,通过提升决策质量来提高并购整合的成功率。

国际化人才的储备和任用的话题,Iris也常谈常新。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形势、充满未知的市场环境,都要求国际化人才拥有更快速的学习能力,以及在不确定情境下,更加从容应变的心态。对于公司,人才输出到海外也似乎更为棘手。疫情背景下,外派员工的最大顾虑或许是派驻地能给到员工的心理安全度。为此,山鹰国际打造了“着陆”计划,提供一揽子专业服务,来帮助外派员工克服不安感,顺利在派驻地开展工作。“想员工所想,制度流程设计结合人性需求,这是每位HR从业者应有的胸怀。”

 

外企职业经理人的民企之路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轨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十年前,知名外企是高学历求职者首选的就业方向,而如今,优秀人才流向民企,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趋势。

Iris也是其中一员。

在谈到自己的职业经历时,曾有着多年外企经验的Iris,不无感慨地说到:

“我很幸运,享受了外企在中国发展的红利,但同时,多年的外企经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职业经理人在外企的局限。因此,当我们的民族企业振兴时,我当然希望有机会加入其中。”

的确,外企职业经理人的先进理念,加上中国企业飞速发展的势头,可以碰撞出许多火花。但同时,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工作习惯的不同,也让双方的磨合,成为职场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谈到如何顺利实现外企到民企的转型,Iris总结了两点心得:

1) 明确目标,转变心态

正如Iris所说,在加入山鹰国际前,她已经对选择民企有了清晰的认知:希望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与民企的发展相结合,在一家以中国作为总部的全球化公司中,实现职业的突破。

明确的想法,让她在选择平台和调整心态上,显得更加坚定和从容,而山鹰国际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充分授权、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也让Iris印象深刻。

在山鹰国际,她真正体会到了能够放手做事的感觉。

“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实现职业梦想的平台。” Iris总结到。

2)了解业务,切忌照抄

谈到工作方法的不同,Iris指出,外企人到民企后,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不能照搬照抄过往经验。

面临转型的职业经理人必须明白,无论过往的成绩多么辉煌,原来的工作经验也不可能100%适用于新企业。如果每个从外企来的职业经理人都局限于把已知的事情重复做,就失去了真正的职业价值。

深入业务、了解业务,是职业经理人加入一家新公司后必须要做的功课。只有先了解了业务部门的真正需求,再对症下药,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而赢得信任,是开展工作、打开局面的基础和前提。

这一点,对HR尤为重要。

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谈到,当谈论职业经理人的转型时,我们往往会聚焦在不同企业的差异上,但Iris的经验却让我们看到:

无论在外企还是民企,那些决定职场人价值的因素,其实是共通的。比起寻找差异,这些共性,才是职场人更应该花时间去思考的东西。

 

写在最后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企业和职业经理人,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而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如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所展望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的成功案例,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管理学课堂中,成为被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在这其中,如山鹰国际一样立足本土、“走进”海外的中国品牌,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